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彩繪希望的手
訪朱鴻章建築師
自九二一地震以來,災區學校無不希望儘快底定校園重建事宜。「走的又快又穩」是慈濟希望工程的目標,因此,參與重建規劃設計的鴻範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其負責人朱鴻章建築師從一開始便承接的豐東國中設計案,以及後來增加的東勢國中、中原國小、太平國小等學校,皆再確定接案當時或隔日就前往學校勘查、與校方會談;只因不忍學校急、家長慌,早日確定各項重建規劃,才好安眾人的心,讓大家「看到希望」。
呈現雅俗共賞
由於獨立創業前曾長期擔任許長吉建築師事務所慈濟專案經理,朱鴻章從一九八三年開始負責慈濟醫院一期工程以來,包括慈濟醫學院、慈濟技術學院、靜思堂、台北分會、屏東分會,仍至大林慈濟醫院的規劃,都有他的心血在其中。
與慈濟二十年的合作經驗中,朱鴻章明顯感覺到慈濟理念對他從事建築的影響。他回憶初出茅廬時,自我觀念很強;如今卻能敞開心懷,聆聽各方的意見,對建築設計也傾向符合「雅俗共賞」的要求。
然而,一幢建築物能獲得專業評鑑的肯定,又要讓非專業人士也贊同,可說大不易;但朱鴻章十多年前在設計慈濟醫院一期工程的時候,即感受到雅俗共賞的力量。
他坦言,當時因年紀輕、性格還不成熟,設計過程中有過徬徨和掙扎。但當慈濟醫院落成啟業當天,他站在對面馬路看著長久努力的建築,終於雄偉立在清朗的中央山脈下,受到專業和非專業人士的肯定與讚美,他的眼眶充滿淚水,感動萬分。
那年,慈濟醫院榮獲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銀牌獎;這份榮耀對朱鴻章來說,感受特別不同,也分外深刻。
對於有機會參與希望工程,朱鴻章說:「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慈濟讓我有投入專業工作與學習的機會,我只想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能夠體現慈濟大愛精神,結合地方人文特色,符合現代化教學的自然生態校園規劃工作。」
讓環境「無聲說法」
要如何才能做到「雅俗共賞」呢?朱鴻章認為,就是要實行慈濟的「無我哲學」--不預設立場,不論業主或使用者、專業或非專業,都歡迎大家提出意見或問題。這時,設計者是處於無所不聽、無所不包的「無我」狀態,經深入思考和消化後,將眾人智慧集結的意見,轉化成最適切的建築語言。
「無我哲學」和「雅俗共賞」的建築理念,使朱鴻章鼓勵相關人員儘量說出各自的想法,一起參與規畫。
一開始接手希望工程,朱鴻章便決定要為各校量身打造。東勢國中希望社區互動;豐東國中期待避開噪音;中原國小盼望能多點農村風味……,透過用心傾聽,各校特色在眾人意見中廓然成形。
「我們規畫的是一個環境而不只是建築。如何讓環境自然產生教化功能,讓置身其中的人從中體會、學習,即是所謂的無聲說法」朱鴻章說。
以東勢國中為例,朱鴻章在中庭設計一軸線,軸線有流水,期待透過源源不斷的水流,象徵希望工程自強不息的心生命力。為了讓一念更具象化,水流頂端處還設計了蓮花池。
朱鴻章認為,學校的教育環境不應有太多的拘束與框架,養成孩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遠勝過死讀書。他自知無法改善台灣的教育模式和制度,但可進行教學空間的營造,透過多元活潑的環境讓學生多一點想像和思考。
在這種想法下他在設計學校時放入大量的自由空間;他相信:「活潑的學習環境才能培養孩子多元的思考與恢宏氣度。」
東勢地區多為客家庄,朱鴻章便將東勢國中的思考重點放在如何將學校和地方特色結合。
他採簇群是校舍配置方式,圍塑出合院和庭園,如此亦可因應未來班群教學的趨勢。朱鴻章解釋:「將數間教室合成一群,每群之中有一核心,將教師是放在此核心之中。如果該校實施傳統教學,則教師是在教師群中有利於師生互動;若未來實施班群教育,教師是自然成為班及群的核心,師生關係可更緊密結合。」
合院配置不論從空間特質須因應教學需求的立場,或就反映客家建築文化的角度而言,都相當契合;且因通風採光良好,自然形成的內庭可提供靜態的休憩空間。這種兼具客家建築和文化內涵的設計,深得東勢國中讚許。
此外,東勢國中校長希望能在校內設置慈濟志工服務室、慈濟紀念館。朱鴻章不但滿足校方的要求,甚至將慈濟人文教室、慈濟志工辦公室慈濟紀念館等配置在校方和社區區塊間,使慈濟活動走入學校及社區,告議雙方互動及奧援。
也是我們的希望
朱鴻章在從事希望工程學校規劃的過程中,感受到的不只是證嚴上人說的「甘願做,歡喜受」,更是「做到讓大家皆歡喜」。他說:「雖然工作量大、時間又感,但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甚至做得很歡喜。」
「不只學校看到希望,也是我們的希望。」團隊成員巫管明郎高興地述說同仁因為程皆希望工程而帶來的轉變。他表示,之前的工作型態是專案專人負責;這次為了趕時間,改採團隊合作模式以球速效。這樣的改變不僅大大增加同仁間的互動,甚至讓原本完全不了解慈濟的人,也開始接觸慈濟。
承接希望工程後,同仁因為工作型態的改變,情感好的像家人一般。巫管建築師表示:「以前吃飯都是各自用餐,現在則一起吃飯;甚至當我們無暇用餐時,會有同仁幫忙包便當回來。」因為承接希望工程,讓他們在用餐時不僅填飽了肚子,也體會到心靈的滿足。且由於內部同仁對工作認同、又有逾越的氛圍,團隊向心力和潛能日益強固。
希望工程不只讓學校看到希望,也使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充滿希望。
《擎起希望的風帆》P258~P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