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最驚悚的一震

東勢國中前校長 劉榮彥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大地劇烈地震動,造成山崩地裂、屋倒人亡;本校辦公室掛在日曆下的時鐘,就分秒不差地永遠停在這個時間。東勢因接近震央,根據災後統計,罹難鎮民是所有鄉鎮中最多的,可見災情之慘重。

     當夜,挨過了最驚悚的一夜,等到天亮,發現學校大樓都向南傾斜,梁注崩裂,鋼筋裸露彎曲暴出,牆壁撕裂,門窗掉落,一片零亂……。

     驚魂稍定,當時的校長林文朝先生即帶領全校老師開始調查學校受災的情形;獲知一位老師及五位同學不幸罹難,師生莫不悲痛哀悼。之後,全校教職員工在國軍弟兄的協助下,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開始搶救教學資源,並分工進行學生家庭訪視,協助受災家庭。

     撫慰心靈創痛,最好的方法是儘速恢復正常作息;所以校園在經過初步整理,確定安全無虞之後,便於十月四日讓三年級學生復課,十月十五日一、二年級學生復課,全部皆採併班上課。

     怪手開始拆除危樓,噪音、塵土充滿校園,操場也還有不少災民帳棚,救濟醫療工作仍持續進行,備極艱辛。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談不上教學效果,但對安定師生情緒卻非常有效。

     這段最艱難的期間,我們也獲得外界極多的關懷和照顧,感受了台灣同胞甚至外國友人的溫暖和愛心。慈濟救災中心於震災次日就在本校成立;長庚大學協助心理復建,長庚醫療隊長期進駐作醫療服務;教育部發給學生傷亡慰問金;高雄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系、台灣大學心理系、日本長足育英會都提供心理輔導;台南藝術學院來校舉辦音樂會,台中縣政府提供支援系統;直到搬入簡易教室,台灣藝術學院師生還冒著細雨嚴寒前來彩繪簡易教室。萬般關懷,令我們既感激又感動。

     十二月九日,在縣府支援及地方熱心人士劉在坤、劉能坤、劉松坤、劉海坤、劉銘揚、廖癸霖、劉茂勇諸先生免費借用土地的協助下,搬入簡易教室上課,也開始校園重建工作。



刻不容緩的希望工程

     怎麼重建校園?震災初期,政府當局尚為救災手忙腳亂,恐怕無暇想到此處。災後不到一個月,十月上旬,證嚴上人就想到災區學子的就學問題;其認為教育最重要,於是開始積極協助學校重建,認養受災最重的學校,本校便有幸名列慈濟基金會第一批認養學校的名單之中。

     由於每個學生的背後即代表一個家庭的寄託,學習的空白與教育的斷層必然是社會安定的危機,是以災區重建最釜底抽薪的方法莫過於「希望工程」,並且刻不容緩;冀盼藉此讓孩子與家庭有成長的希望、災區教育有光明的希望,亦讓整個社會皆有溫馨的希望。

     本校不到兩公煩的校地,要容納兩千名學生,希望能有寬敞的空間,良好的視野,足夠的陽光、空氣,自然的綠色植被,又希望有客家建築特色和高雅美觀的外觀;甚至若萬一又有類似九二一地震的自然災害,其能堅固不搖而成為附近居民的避難場所。其規畫設計實在是建築師們的一大挑戰。

     但慈濟所委託的建築師們竟然在短期間內完成了三個設計案,他們背後的努力和辛勞可以想見。設計案經規畫重建委員會的密集討論研商,務期能符合教學的需要;經過幾次修改,終於在二○○○年四月設計定案,八月發包,九月七日動工。而上人對設計藍圖都親自仔細看過,並提供了許多建築師亦心折的看法和建議,務盼做到十全十美。慈濟對學校百年大計的遠見及慎重、對環保理念的堅持、建材的品質要求,無不令人敬服。

     這麼大的工程設計和施工,當然是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達成。朱鴻章建築師的工作熱忱和專業素養令人敬佩;慈濟營建處宋篤志委員每週四從台北搭機,中午機上吃便當,趕在下午來校監看工程品質及進度;蔡逢時委員以工程結構的專業督導諸項施工細節;盧中原委員及負責營造的啟阜工程公司黃榮種先生則每天在工地要求品質,解決問題,承受按時完工的壓力;慈誠隊張世問、徐文龍、劉奕爐等諸位師兄不辭勞苦多方給予協助;余文泰先生則在水電方面做最佳的配合;徐明江師兄奔走於苗栗與東勢之間,為重建過程留下紀錄,都讓人尊敬與感謝。

     開工後,工程進行中,上人又蒞臨本校三次,每次都深入工地,關心工程品質及工地安全,慰問工作人員;上人溫柔雍容的風範,讓人感受到她的細心與慈愛。



另一重要階段的開始

     二○○一年八月一日,我回到本校接任校長職務。校長交接典禮是在簡易教室舉行的,對世事無常,內心殊多感概;能再與老師們共事的溫馨,消解了不少「人是物非」的失落感,也感受到自己肩上責任的沉重。

     正值「希望工程」完成,「跨世紀教改工程」的九年一貫課程即將鳴槍起跑,我們應可一掃災難後的陰霾,滿懷信心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我們感恩慈濟人,在我們惶恐無助時,慷慨地伸手扶持,一路陪伴,讓我們平安地走過最黑暗的坎坷路;還要感恩慈濟基金會以「大愛為梁,智慧為牆」,協助本校重建,重塑校園生命,留長情、傳大愛,打造了屹立千年的希望工程,開創新教育願景大格局。

     但是,嶄新校舍的落成並不代表「希望工程」的結束,而是另一個簇新願景的展開。我們定會學習慈濟人的精神,秉持大愛,感恩惜福,懷抱熱忱,服務奉獻,為我們的孩子打下未來成長和發展的基礎,播下愛與善的種子,創造更和諧、更美好的未來。

     欲從斷裂的地平線上升起希望的光芒,得仰賴多少的愛心凝聚?要從斲傷的大地上湧出曠世的藝術建築,得倚靠多少的堅毅努力?天地的不仁是危機,但人間的溫情是轉化的契機。當希望的風帆已被高高擎起,即使最平凡如自己,亦能見證這轉捩的一刻。往後除了迎風挺立,更應貢獻微薄棉力,持續將希望撒播在莘莘學子的心田。



劉榮彥 謹識
二○○二年八月

本文引自《擎起希望的風帆--東勢國中 新世紀.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