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

也談美

本校退休老師 王豐盛

     歷經時間長河的淘洗,留下來的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退休後,想補看這些該看未看的書,才深刻體會到前人說的,書海浩瀚,「以有涯追無涯」的無奈心情。

     前陣子看了一本書,漢寶德《談美》,喻論精彩見解獨到,為之心折,也頗有會心,所以想把以往教美術的經驗與之作一驗證。

     漢寶德先生是建築界享有盛名的大師,他主張「藝術教育救國論」,也怕人家說他「賣瓜說瓜甜」,甚至懷疑他「頭殼壞去」,特別強調他絕不是故作驚人語,而是經過二十年的深思熟慮才說的。

     他說國民的美感水準過低,已影響到國家的發展,感嘆西洋人一條領帶,可以賣到我們一套衣服的價錢;感嘆台北市是一個很醜陋的城市,但是市民的滿意度很高;感嘆台灣傲人的經濟發展,我們賺的都是辛苦錢,西方人吃了牛肉,我們喝湯而已,為什麼?因為我們缺少美的修養和創造美的能力。

     筆者十多年前遊歐時,一路驚嘆甚至嫉妒人家環境之美。在萊茵河的遊船上,曾想像眼前看到的一個河畔小灣,假如沒有那些房屋,那將是一幅河邊的天然美景,加上那些房屋,自然與人為相得益彰,景色有了人味,就更美了。那麼假如在這裡是台灣人的住家,會是怎樣?台灣怎麼四百年前是福爾摩莎,現在是垃圾島呢?

     他們的住宅,不管在平疇、坡地、水邊都是屋前花木扶疏,屋後綠樹成蔭,不必刻意選景,到處都可以拍攝到畫面上的宜人風景。當年曾聞導遊(移民德國的第三代廣東人)為什麼家家戶戶都會栽花種樹?法律有規定嗎?他說,沒有,但是在這裡,假如你蓋了很醜的房子,不種樹種花,那麼這家人的兒子娶不到老婆,女兒嫁不出去。不必多說什麼,這麼簡單的解釋,就道盡了他們的生活品味,美感已自然的融於生活之中。

     我們的美術課,到現在很多人都直覺的認為是要培養畫家,其實是很錯誤的觀念,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畫家,能發掘極少數有美術天份的學生,以後能成為畫家,那是好的。但是美術課是要培育有美感的國民,使他一生能過有品味,有尊嚴的生活,甚至一筆不會畫也沒有關係,只希望他能有美感。漢寶德說:「我感受到美的力量,認為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我深刻的認為一個文明的國家,是建立在擁有美感的國民身上。」

     當年美術課被認為是課程中的配角,一週一節已經夠少了,但我仍堅持好好的上每一節美術課,培育有美感的國民一直到退休。

     退休三年後,讀了漢寶德《談美》,頗為欣慰當年自己是對的,也暗暗自豪自己年輕時的風骨及當初的堅持。正值東中一甲子校慶,更盼後進老師能秉持美育來教導、培育具有審美觀的學生,以藝術的陶冶來塑造東中的校風。


引自《弦歌三》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