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堅強的蘆葦
堅強的蘆葦
(一)從一封喜帖說起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喜帖,是十多年前的一位學生寄來的,懇請我務必參加她的喜宴,並且寫著:「家母和妹妹都歡迎老師的光臨。」,這是我生平第一遭如此備受禮遇,看完秀麗的字跡,不知不覺,熱淚早已盈眶而下。
那年,她讀國一,在我班上擔任副班長,品學兼優,當然不在話下,個性文靜寡言,有時近乎憂鬱哀傷,在一次家庭訪問中,始得知父親就職於東勢火車站,常不滿母親沒替他生兒子,藉故酗酒、賭博、毆打母親,三個姐妹敢怒不敢言,當時心裡很替她叫屈,造化弄人,這麼好的女孩,竟然會有如此的父親。
生長在這種家庭的好孩子,首先要培養自立自強,有了自身力量之後,才能有資格談扭轉環境,若是自怨自艾,一點也無濟於事;自暴自棄,那更是自毀前程。所幸她很聰敏,師生二年,眼看她努力上進,日漸茁壯,國中畢業後,考上北師專,二位妹妹也陸續從東中畢業,到北部就學去了。
我想,學校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明瞭生命的本質在於創新,不要安於宿命,個人擁有抉擇成敗的權利,唯有自己才能主宰命運。歲月匆匆,她來信告知:「姐妹已合購一公寓,父母離異,母親北上,共享天倫。」又得知她已完成大學的進修教育,在喜宴上,我決定告訴她:做一株堅強的蘆葦,值得賀喜。
(二)請不要把他轉學
我有一個學生,事隔多年,至今心裡還惦記他,他也是會思想的蘆葦,根著何處?前幾年還曾看見他無所事事,在街上蕩著蕩著……。如今,久不見芳蹤,可能已入伍去接受軍隊的洗禮,希望再見到他時,也是一株堅強的蘆葦──衷心盼望著。
從前,在升學主義下有個畸形的產物,依學生的智育成績高低分為上下段,美其名為「因材施教」。分在下段班的同學,物以類聚,不但對於學業缺乏自信心,甚而對他人懷有敵意,經常觸犯校規,在班上最囂張的、記過最多的通常是彼等推崇的老大,老大逞能的下場往往是:「建議你換個學習環境。」
那一年,我剛由南部調回東勢,一股教學熱忱猶似新人,所帶的班級是二年級下段班,殷切求好的愛,在他們來講是莫名的壓力,日子一久,「愛」會扭曲變質,傷了師生的感情,好幾次自己覺得太累了,把抽煙、打架的學生交給訓導處處理,這麼一來,鴻溝更大了。其中一位個性倔強,性情暴躁,在一個午後,他顧不了校園倫理,粗話和暴力齊下,結果,他被建議轉學了。
他能轉到哪裡呢?七個大過加上三個小過,也許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接收,也許他真的不想讀書了,曾見他一襲黑衫停駐在街角,好像一隻凍僵的秋蟬,停止了生息;也許我應該挺身而出,請求學校不要讓他轉學;也許轉班會讓他變好些,也許他已深深地悔悟了,一時的衝動不是一般人所能控制的,應該被諒解的;也許我管得太嚴了,要求得太多了。太多的「也許」,也無法減輕我的遺憾,一個學生被放逐,畢竟是教者的終身憾事。
造成憾事的主因,無非是誤解了師生關係,師生關係要如何定位呢?若是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舊權威牽繫,則將會有更多的「他」出現,學生無法承受那麼重的「父愛」,叛逆的性格更加凸顯,唯有將「師」與「友」並列,老師不能以權威或長輩的姿態去壓服學生,韓愈在「師說」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他」當我的學生,只是一時之偶然,當時我應以朋友的立場點醒他,提攜他的自覺,誠然,一株柔弱的蘆葦特別需要教育的灌溉,才能成為有思想的蘆葦。
2012
簡玉蘭 老師
近代法國哲人巴斯卡的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蘆葦,但他是會思想的蘆葦。」正因為他會思想,所以儘管摧折他的風雨是如何地無情,他可以經由自覺而突破環境的限制,成為一棵堅強的蘆葦。(一)從一封喜帖說起
有一天,我收到一封喜帖,是十多年前的一位學生寄來的,懇請我務必參加她的喜宴,並且寫著:「家母和妹妹都歡迎老師的光臨。」,這是我生平第一遭如此備受禮遇,看完秀麗的字跡,不知不覺,熱淚早已盈眶而下。
那年,她讀國一,在我班上擔任副班長,品學兼優,當然不在話下,個性文靜寡言,有時近乎憂鬱哀傷,在一次家庭訪問中,始得知父親就職於東勢火車站,常不滿母親沒替他生兒子,藉故酗酒、賭博、毆打母親,三個姐妹敢怒不敢言,當時心裡很替她叫屈,造化弄人,這麼好的女孩,竟然會有如此的父親。
生長在這種家庭的好孩子,首先要培養自立自強,有了自身力量之後,才能有資格談扭轉環境,若是自怨自艾,一點也無濟於事;自暴自棄,那更是自毀前程。所幸她很聰敏,師生二年,眼看她努力上進,日漸茁壯,國中畢業後,考上北師專,二位妹妹也陸續從東中畢業,到北部就學去了。
我想,學校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明瞭生命的本質在於創新,不要安於宿命,個人擁有抉擇成敗的權利,唯有自己才能主宰命運。歲月匆匆,她來信告知:「姐妹已合購一公寓,父母離異,母親北上,共享天倫。」又得知她已完成大學的進修教育,在喜宴上,我決定告訴她:做一株堅強的蘆葦,值得賀喜。
(二)請不要把他轉學
我有一個學生,事隔多年,至今心裡還惦記他,他也是會思想的蘆葦,根著何處?前幾年還曾看見他無所事事,在街上蕩著蕩著……。如今,久不見芳蹤,可能已入伍去接受軍隊的洗禮,希望再見到他時,也是一株堅強的蘆葦──衷心盼望著。
從前,在升學主義下有個畸形的產物,依學生的智育成績高低分為上下段,美其名為「因材施教」。分在下段班的同學,物以類聚,不但對於學業缺乏自信心,甚而對他人懷有敵意,經常觸犯校規,在班上最囂張的、記過最多的通常是彼等推崇的老大,老大逞能的下場往往是:「建議你換個學習環境。」
那一年,我剛由南部調回東勢,一股教學熱忱猶似新人,所帶的班級是二年級下段班,殷切求好的愛,在他們來講是莫名的壓力,日子一久,「愛」會扭曲變質,傷了師生的感情,好幾次自己覺得太累了,把抽煙、打架的學生交給訓導處處理,這麼一來,鴻溝更大了。其中一位個性倔強,性情暴躁,在一個午後,他顧不了校園倫理,粗話和暴力齊下,結果,他被建議轉學了。
他能轉到哪裡呢?七個大過加上三個小過,也許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接收,也許他真的不想讀書了,曾見他一襲黑衫停駐在街角,好像一隻凍僵的秋蟬,停止了生息;也許我應該挺身而出,請求學校不要讓他轉學;也許轉班會讓他變好些,也許他已深深地悔悟了,一時的衝動不是一般人所能控制的,應該被諒解的;也許我管得太嚴了,要求得太多了。太多的「也許」,也無法減輕我的遺憾,一個學生被放逐,畢竟是教者的終身憾事。
造成憾事的主因,無非是誤解了師生關係,師生關係要如何定位呢?若是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舊權威牽繫,則將會有更多的「他」出現,學生無法承受那麼重的「父愛」,叛逆的性格更加凸顯,唯有將「師」與「友」並列,老師不能以權威或長輩的姿態去壓服學生,韓愈在「師說」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他」當我的學生,只是一時之偶然,當時我應以朋友的立場點醒他,提攜他的自覺,誠然,一株柔弱的蘆葦特別需要教育的灌溉,才能成為有思想的蘆葦。
引自《弦歌》,四十五週年校慶專輯,民國八十年四月出版
2012